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三字经》读后感[集锦15篇]

2022-06-07 19:03:03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字经》读后感1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其中以少数儿启蒙读物《三字经》最为典型。我也觉得这本书很好,这本书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苟不教,性乃迁。教不严,师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会受到迁移,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经》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虽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我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孩子,被称为“南方才子”,他就是唐伯虎。他从小擅长画画。一次,他被别人叫去帮忙作画,还得到了奖励。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并自称在这很有名气,画画得不错。妈妈听后,没有回答。过了几天,妈妈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师家中学画,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了一年多了,老师说他进步很大,可以回家了,并准备了饭菜送他,饭前,他看见窗外的风景很美,学了一年多了,还没发现这处美景,准备把脑袋探出窗外仔细看看时,“纭钡匾簧,撞到了玻璃,窗户明明是开着的啊?怎么……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老师画的画啊!真是栩栩如生!我离这个境界还远着呢!老师来了,他就要求还学几年,当然老师就同意了。转眼间又学了4年多,画艺比以前好了许多,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画技有了很大的长进。

这个故事告诉我了许多道理,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在这个故事中体现的很好,学习是自已的事,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刻苦,比如:有两个孩子,从小一样,但有一个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认真,而另一个很懒惰,遇到困难就怕了,最终谁会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时候,不分高低,而每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努力后,就会有明显的差距。努力,勤奋……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没做到,那么,从现在开始,改掉坏习惯,做到《三字经》中的每一条。

《三字经》,简简单单地三个字,句中却蕴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给我们不同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努力做到每一条,加油!

《三字经》读后感2

利用十天的时间,已经看完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的《三字经》,看完以后我真是受益非浅。原来对古代文学不是很感兴趣,对于《三字经》的了解也就是只会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是在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时候学会的,所以对于《三字经》的了解只能说是知之甚少,前段时间看中央二套的节目,是王小丫主持的,三、四岁的小朋友就能流利的背出一千多字的《三字经》,我当时看到那几个小朋友真是太震惊了,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倒背如流,我做为一个大人,也不能落后,也要为下一代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所以就看了钱文忠教授讲解的《三字经》,看到第一集的时候我就被《三字经》内容的博大精深,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的语句所深深的吸引了。所以一气呵成,整部四十三集全部看完了。

《三字经》虽然只是一个儿童启蒙读物,但它文字精练,里面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包括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尊师爱友,礼貌待人、勤奋好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文章中有一句话使我的印象最深刻“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惟一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我却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经不一定理解为三字经,也可理解为知识)。现在我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为我们挣钱,攒钱,希望能给我们留点什么,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子女生活要比他们过得更好,所以头发花白还在为我们操心,受累。现在社会上有多少“啃老族”,一旦父母不能资助他们,他们自己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依靠父母,依赖父母,父母的钱总有一天是会花完的,所以我们还是得依靠自己才行,父母已经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勤奋,自己的努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好,去孝顺父母,让他们颐养天年才对,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文章还通过二百多字的描述讲解了中国的历史,举出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古今贤文,来解读文章中的深刻道理,每一字每一句都简明扼要,含义深刻,使人一读就懂。所以《三字经》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继承和发扬下去。

通过钱文忠教授的讲解,我们可以把《三字经》为分三个部分,这样理解背诵起来会更快一些。

第一部分:讲教育的必要性和应该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第三部分:以众多勤学的例子,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

《三字经》读后感3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间,用功读书;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从小学会尊老爱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顺父母……这一个个道理都来自于“道理的宝库”――《三字经》。你看过《三字经》这本书吗?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顺口溜似的,便于谨记,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语都蕴含着一个个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铭。正因为《三字经》这本书陪伴了我的童年,现在,我的见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要学会做人的第一个道理。是啊!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坏。有些父母从小就宠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却嫌弃父母,渐渐误入歧途。学好难,可学坏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摇头叹息。现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们,难道一生下来就注定是犯罪的命运吗?不是。因为他们从小不会区分善恶,恶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令他们丧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会成了他们永远的罪过。才会造成现在不堪设想的后果。读了这句话,我感触很深,脑子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学会辨别是非,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我曾看过这一句: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读着读着,我不禁脸红了,还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这句话就像一块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迹抹得一干二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谁都会说,甚至都背厌了。可行动呢?我也常斥责自己:农民伯伯千辛万苦地种稻温饱每一个人,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浪费粮食,这对得起农民伯伯吗?回忆起农民伯伯,他们无论天气多么严热,不论多么寒冷,他们都日夜不停地耕种着的那种滋味,让我无比惭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饭,我吃饱了,可许多菜还在碗里动也没动。我瞧四周没人,便把饭偷偷地倒进了垃圾筒里,还不以为然地走开了。现在认真地想想,哎,还真不应该。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可别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伯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三字经》可真是一本好书!“道理的宝库”这个光荣称号给予它可真没错!我们要牢记《三字经》中的大小道理,并读中思考,把书里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此,我就赠大家一句我读《三字经》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喜欢吧: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

《三字经》读后感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喜欢读《三字经》,不仅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陶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更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的第一个句子,第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哲理。“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明白少年时代要懂得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要必须要敏而好学。

古人常云:百善孝为先。只有在家能恭敬地侍奉父母,尊敬长兄,在外才能尊师重教,诚待友人。古往今来,凡是孝子,莫不受人尊敬。所以《三字经》里就有这么一句:“首孝悌,次见闻”。虽然我现在还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但我相信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它将影响我的一生。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因为这里面讲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仉氏一人织布,挑起生活重担,但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他们原来居住在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有一块墓地,年幼的孟子便时常跟着别人埋坟头、哭丧,跟着丧葬队伍玩闹。仉氏认为在这样的环境,孟子很难成才,便搬家到城西的庙户营。这里离闹市近,年幼的孟子无心学习,整日受商贾影响。孟母认为这样下去,依然无法让孟子成才,于是再次携带孟子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每月初一,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孟子也依样模仿,学习礼节。孟母见了,心下宽慰,把孟子送入学堂读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她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经织好一半的布匹剪断,并对孟子说:“你荒废学业,就如同我剪断织布。布要一线一线地织才能连成一寸,继而才能一尺,才能一丈。学习也要日积月累,只有坚持不懈,方能成才。你今日如半途而废,就像这被剪断的布匹,成为无用的东西。”孟子听后,猛然觉醒。他羞愧之余,发奋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人尊为“亚圣”。

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多么的至关重要,而孟母教子有方是多么令人尊崇。

熟练《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将伴随着我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5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像我的启蒙老师,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记得上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刚开始我很不喜欢看这本书,因为我觉得它不像《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那些书,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吸引我,而且我也看不懂。妈妈把《三字经》逐字逐句地解释给我听,她的讲解使我明白《三字经》里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更耐人寻味。

渐渐地我爱上了《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经典。这本书里,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它主要讲述了人的善、恶、学、孝、礼、仪,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三字经》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等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我真的很感动,小黄香九岁时,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他不仅以孝心闻名,还勤奋刻苦,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知道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恩情。所以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

“融四岁,能让梨”讲得是:孔融四岁的时候,邻居家送来一筐梨,他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人问他:“你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说:“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呀。”我觉得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从小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我也要向孔融学习谦让之礼。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随着车子的颠簸,摇摇晃晃的,很危险,我立马站起来扶着她,让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问:“小姑娘,你为什么要把座位让给我呀?我对奶奶说:“奶奶,我学习的《三字经》里讲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所以我把座位让给您坐”。奶奶说:“你真是一个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听完奶奶的夸奖,我心里美滋滋的,这都是《三字经》的功劳呀!

通过对《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古代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到现代,是有它的道理的,例如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互帮互助、爱护公物等等,我们应该把这些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加美丽富强,这是我的梦想。

俗语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同学们,与书为友,其乐无穷,让我们点燃读书的激情,在书海中扬帆远航吧!

《三字经》读后感6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向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好处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透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能够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一样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向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潜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我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7

在我的书房中多了一个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去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补课“之用的。闲暇之时,随手翻阅,细细品味,其味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寒假回家,看到读小学的侄儿正在背诵《三字经》,便随手翻阅起来,读后竟爱不释手,感叹自己幼时没能阅读之,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三字经》让我对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作者广博的学识、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肃然起敬,为古代教育者独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国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书于封建时代的书籍难免会夹带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这并不影响《三字经》成为我们特别是儿童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据资料介绍,《三字经》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作,后来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许多人增补加工,形成了多个版本。《三字经》是中国近800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华,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48个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开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开始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富的知识。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中国历史,却仍然对于各个朝代先后顺序、重要历史事件、延续时间等颠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万千。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但是并非枯燥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悬梁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理解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经》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全面均衡的知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识的精华,因材施教,并以独特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更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三字经》读后感8

我读过《三字经》之后,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而且也让我感到有些后悔,那就是“融四岁,能让梨”。这是个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买梨回来,哥哥们总是一哄而上,你争我夺,都想挑最大的吃。只有孔融不争也不抢,每次都排在后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买了梨回来,让小孔融先挑。可他还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问他:“有那么多大梨,你为什么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我是弟弟,当然该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岁。读过这句话,了解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到后悔莫及,因为我知道,每次父母买回好吃的,他们总要第一个先想着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却怎么也想不起他们来,而且每次我吃的好东西最多最好,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却吃坏的、酸的、不好的。现在我都十岁了,怎么还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家里,每个人都让着我。吃饭时,把最好吃的让给我;看电视时,想看哪个频道也是我说了算;过年买新衣服,给我买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会欣然接受。一家人围着我团团转,就连奶奶也一直关注着我,盼望我更加聪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绝了。奶奶年纪大了。过年时,许多亲戚朋友来看望她,总会给她带许多水果、补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后,奶奶就向我招招手:“来,来,给你吃!”边说,她边拿起身旁的某样东西塞到我手里。原来,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后便“噌――”跑开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经十岁了,我抢过饼干就往奶奶房里跑,我要把它让给奶奶。“奶奶,奶奶!”我大声呼道。奶奶见我捧着刚才的饼干来到房里,很疑惑:“孩子,你怎么了?这饼干不好吗?”“奶奶,这饼干很好吃,但我要让你吃。”“为什么?”“你是长辈,晚辈要孝顺长辈!”“孩子,奶奶不爱吃才给你的。”奶奶笑道。“胡说!”我大喝一声,“你爱吃的,你一定要吃。”说完,我跑出了门外。关门时,我听到奶奶小声说了一句:“我孙子长大了!”我站在门外,做了个鬼脸,笑着说:“奶奶,我要学会让。”谦让是一种美德,其实谦让也能使人感到快乐。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家庭中,让出的是亲情;在校园里,让出的是深深友谊……同时,我也觉得《三字经》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学习那种精神,把好的先让给别人,多一份谦让,也就多一份关爱。读过我的感受,你们难道没有这种想法吗?

《三字经》读后感9

《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却的入门之书。据材料引见,《三字经》是中国近年来传布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全文结构严谨,文笔天然流利,深入浅出,讲究押韵,朗朗上口,很是适合背诵识记,百读不厌。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普遍流传而又言简意赅。

如今的每个家庭都只要一个独生后代,许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呈现都是家庭作风不良或教育不严而形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权利和严格要求后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独生后代有许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经》教育人们孝敬父母,友好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以身作则、从小学起,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长辈,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呈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三字经》作者具有不凡的归纳综合和言语表达能力,这从其对历史的表述中便可见一斑,文中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寥寥三百余字,却集其要点和精髓,让人耳目一新,颇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寥寥数字,却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后顺序,”三王“所指、三个朝代的建国君王、延续时间,以及从夏朝起头摒弃禅让、王位世袭等丰硕的知识。

《三字经》虽然重在传道,可是并非枯燥的说教,它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孝父、孔子拜师、赵普读《论语》、公孙弘抄书、孙敬头吊颈读书、苏秦锥刺股读书、孙康映雪读书等,这让人在学习中添了不少乐趣,也让读者对为人、处事、求学、结交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儿女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立场是”人遗子,金满?;我教子,独一经。“他说世人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儿女,我呢?教育后代,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很附和现代观念。

解读《三字经》能让更多文化并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读完《三字经》,能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养,弘扬正气。

《三字经》读后感1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信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国学经典,成书大约在宋朝时期,可九百多年过去了,这本宋朝时的儿童教材如今依旧家喻户晓。

《三字经》虽然只有一千多字,可那些三个字三个字拼出的句子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书中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传说,语言生动,言简意赅,内容广泛,极易成诵。并用前人的故事来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许多内容直到现在还适用。

《三字经》中所引用的故事都脍炙人口,意义深刻。例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前,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原先为富不仁,结果惹怒了上天,三十岁还膝下无子,后来他已故的父亲托梦给他,告诉他要赶快悔过从善后来改邪归正,做了许多善事,,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这个故事说明了因果报应、劝世励俗的道理,鼓励世人多做善事,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再如黄香温席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幼年丧母,因此对父亲十分孝顺。在寒冷的冬天,小小的农舍里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十分的冷。黄香不忍心父亲晚上挨冻,便钻进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被窝后才叫父亲睡觉;炎热的夏天,酷热难耐,黄香又怕父亲热着,拿着大蒲扇把蚊虫扇跑,把父亲的枕头和床扇凉,好让父亲早些入睡,自己却满头是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做人的根本,父母为我们不辞劳苦地奔波却没丝毫怨言,所以懂事后的我们更该为父母着想,孝敬父母,努力学习,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无可否认,《三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它的篇幅很短,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小段都让人受益匪浅。虽然书中不免有些言论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不足,不就是要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去更正吗?

《三字经》,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提高了自我修养。它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让我们继承这些中华民族的美德,将其发扬光大!

《三字经》读后感11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的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要亲近好的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三字经》。

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与包罗万象的《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俗称“三百千”。《三字经》虽然成书年代最晚,但它的字数内容之长,覆盖读者之广,教育作用之深使它后来居上,因而被人们称为“蒙学之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三字经》不但是“蒙学之冠”,还是“国粹之宝”,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蕴含了历史、地理、道德、传说等内容,其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可真是“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呀!怪不得它会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读了《三字经》后,我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要厚道,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同时要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理变化,要通过研读各类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非常感动,黄香在四岁时,就懂得给暖被褥;孔融四岁就能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拿小的。这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德行,不是每个人从小就有的,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行。而我从出生到现在,竟然从来没有给长辈让过“梨”,说来惭愧,吃玉米时我挑最大的;买物品时我挑最贵的;甚至在我盛饭时,总把自己一碗盛得满满的,给爸爸、妈妈一碗盛得很少。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和妈妈做了二碗香喷喷的炸酱面,当爸爸问我要哪一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的一碗。吃着吃着,我发现妈妈从面条里夹出一个荷包蛋。哈哈,有荷包蛋,太好了,但是我把碗里的面条翻了一个底朝天也没发现荷包蛋的踪影。我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津津有味地吃着荷包蛋,心里想着:一大碗的面条也没有一个荷包蛋好吃呀!都怪自己不孝顺。如果能像孔融一样,把大的一碗让给妈妈,我就能吃到荷包蛋啦。我感到惭愧呀!这是爸爸对我的教育啊,使我懂得了“谦让、孝顺”这个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也知道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判断,而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后才能下结论。

通过读《三字经》,使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字经》读后感13

寒假期间,学校要求背诵《三字经》,我想:背《三字经》有什么用?我极不情愿地向书店走去。谁知拿起这本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三字经》,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两个多小时,直到肚子唱起空城计,我才匆匆付完钱,兴高采烈地向家里奔去。

每天写完作业,我没心思看曾经让我朝思暮想的动画片,而是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五年级,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每天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检查……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的后人。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14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对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三字经》的原文虽然只有一千余字,但全文的内容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包罗万象。它里面有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等行为美德,同时也包括许多我们应该掌握和了解的自然及历史知识。

当我读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时,就想到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抚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同样,老师如果没有在学习上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而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这就是老师的过错。由此可见,古代人对教育有多么的重视呀!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一句话是“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面,蚕正在吐丝将自己包裹,蜜蜂在花丛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一股热血,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造甘甜的蜂蜜给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学习,荒废了功课,没有本领回报社会,那就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呀!所以,我们学生不能荒废了学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做为一个现代的学生,我们应当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世世代代永相传。

《三字经》读后感15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地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地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地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地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地,从小时候就要亲近好地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