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

2021-09-03 11:46:41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为何越爱越孤独》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老师。因为我本人在婚后也时而感受到孤独感与落寞感,所以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篇1]

写读后感之前,首先我要肯定作者的表达能力,作者文字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联合实际去解释相对深奥的心理学知识,不说特别容易理解吧,起码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经过几次前后联系思考之后就能掌握其中想表达深层次的意思。武志红老师对书中每件事情都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几乎没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也能看出来作者对研究学问的严谨性,在此我想表达对作者深深的敬意。

说起来心理读本,我也曾在几年前读过《少有人走的路1~4册》,当时真的给过我很特别的影响,意识到自身的很多问题,于我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给以修正,感觉这本书较侧重于自身修养,而《为何越爱越孤独》这本书更侧重于实践,从孩子到恋人,到家人以及身边社会种种,引出大量鲜活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剥茧抽丝,分析出根源问题,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说《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位老者和我促膝长谈,那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老师在解剖台上给我做细致的分析讲解。

书中还有大量颠覆我生活常识的见解,比如孩子的教育,一岁前怎么溺爱都不过分,不充分的爱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想像,如果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以后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儿时教育的影响如果不在后期加以纠正会一直影响到进棺材板,很多不良习惯,相处问题,以及犯罪都和这有相当强的关联。

因为书中内容实在太多,我想说明此书的内容翔实以及厉害之处,但也不能把书本目录抄来,一一写个简介。但我还是能做一个我读这本书一个大致的总结。如果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不假,那么反过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某种角度上也是成立的。很多人的不幸表面是他自身造成的,但实际上大多数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因素往往被我们自己或者父母忽视。很多问题都是潜意识的投射,我们压抑,无处排泄,便会有不自觉的投射行为,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幸好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及时修正的,前提是我们要认识到问题出在哪,如何影响到现在的。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即使是心理医生本身,这一点不能否认。我强烈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也许读完这本书,你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避免给自己或者他人继续造成伤害,或者,你能找到生活中你想要的答案。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篇2]

与武老师另一本知名度更高的书《为何家会伤人》相比,这本书阐述和分析的更深入,适合成年人自省、以及对号入座。

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以何种方式生活,是小时候由原生家庭给我们埋下的种子。

我们追求或复制童年的幸福、修正不幸,是正常的人性。而完成这个目标的行动受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情感不顺;为什么有的人知错犯错;为什么有的人出发点是好的,却总是伤人。

本书主要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与外部投射”,第二部分则分析了数个名人的性格特征,推测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每个人内心的一对母子关系,包括“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我们会默默的把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投射的规律是,(1)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小孩”,就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父母”自居;(2)如果对方像自己“内在的父母”,就将“内在的父母”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自己以“内在的小孩”自居。

举个例子。大多数家庭,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的是,一些家庭要求孩子“坚强而听话”,如果孩子表现得很软弱,父母会更加严苛,所以尽管他内心深处软弱很受伤,他还是会表现的特别坚强。由于他内心深处的受伤感和软弱感并没有消除,只是被压抑住了。一旦这种感觉经常浮现出,他们就会非常难受,于是会特别渴望找一个弱者,将内心的脆弱投射到这个弱者身上。

第二种家庭则要求孩子“温顺而听话”。如果孩子表现的软弱,父母会对他很好,给他额外的奖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长潜意识里认为“软弱是一个好品质”,于是孩子会刻意软弱。

第一种家庭鼓励的是铁血,你越铁血越强硬,那么对你的伤害越少。

第二种家庭鼓励的是温顺,越温顺得到好处越多。当第二种家庭培养出的温顺孩子,遇上第一种家庭培养出的铁血孩子,就会很惨。因为温顺的孩子所知道的经验是,我越顺从越好,对方就会收手,甚至保护我。这种不由自主的想法恰恰错的很严重,因为铁血的孩子痛恨软弱,又渴望你软弱,因为这样才好对你实施攻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培养健康人格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须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看懂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分辨出自己“内心的小孩”与“内心的父母”。育人先愈己,疗愈好自己,才能让家庭悲剧不再“遗传”。

期待早日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篇3]

读了武志红的一系列书,算是对心理学的入门,里面所述懵懵懂懂,但都觉得套在自己身上很对,文字也通俗易懂,很是让人喜欢。如果集中一段时间读某位大师的书,就会发现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在于其思想已浑然天成观点旗帜鲜明,虽然例子还是那几个例子,但都能支撑其要证明的论点;虽然过来过去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那么些,但人家就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去阐述去自证还不勉强。

每本书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感触,如若不及时总结,估计就又“泯然众人矣”,趁此,赶紧抓住最深的略记如下。

武老师的观点基础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这算是哪一学派呢?我也不清楚。

我们每个人爱自己都远爱过别人,哪怕是经常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都是太爱你”的旗号,都是为了自己的某方面“利益”,满足自己的心理投射,只是多数时候我们不自知或不好意思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而已。

因为我们的心一直在动,就根本看不到身边的人,而是一直在想自己想看到的,听到的,所以才会有“虽然有伴侣,但还是很孤独”的说法。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的心理活动静下来,才能感受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借用书中摘引的《当下的力量》中的话: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它对抗,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随即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即我能控制世界,随即为了满足这种感觉,出现自我实现的预言,看,我说对了吧,听,早按我说的做就不会出现这结果,都是自证预言。

当我们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世界中时,就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因为没有人愿意被控制。要走出自恋,有以下简单办法: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与愤怒。最后,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形成我们自恋幻觉的养料。

自恋幻觉ABC,即我做了A,这么辛苦,我不说你就该知道我要你做B。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混蛋,你就该死。实质就是投射性认同(权利、依赖,迎合,情欲),在幻觉中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要破除,就不能有怨气,承担我选择的责任。

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逻辑时,我们永远看不懂别人,而我们又如此渴望理解与被理解。当理解不存在时,一个关系便成了巴别塔。

所谓性格或人格,其实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大致有四种:“我行,你也行”“我行,你不行”(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极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我不行,你行”(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我不行,你也不行”(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高成就动机者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归因方式。一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等于追求成功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倾向的强度。

挫折商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

成熟意味着同时接纳好与坏。

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篇4]

本书初见喜欢,却没时间一口气读完,断断续续竟然读了两三月,若不是假期空闲,真不知此书何时可读完?给自己提出严厉的批评,对于一个从事文字工作者而言,读书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言归正传,此书作者武志红是专攻家庭心理学的咨询师,本书围绕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展开来写。阅读此书,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以及自己现有的一些状态,还有平日里不可理解的一些人一些事都会从此书中找到答案。

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以何种方式生活,是小时候由原生家庭给我们埋下的种子。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追求或者复制童年的幸福、修正不幸,是正常的人性。而完成这个目标的行动受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情感不顺;为什么有的人知错犯错;为什么有的人出发点是好的,却总是伤人。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写到这儿时,眼前闪现的是一个女孩儿的脸,特别茫然无助的一张脸,那个小女孩儿和家人相处得并不愉快,她的父母应该是爱她的,但爱的方式有点伤人,言语之间有讽刺嘲笑之意。女孩儿的父母也是缺少爱的孩子,一个是小时候因身体患病差点儿被父母丢弃,另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母爱。

一个没有安全感严重缺乏爱的人,是不懂得如何爱人的。空有满腔爱,却不知如何表达,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对方的,那不叫爱!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但真正的爱是自由的、舒服的,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多少人以爱的名义绑架了自己所爱的人,让相爱成了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让亲密关系变成了咫尺天涯。

那个小女孩儿的父母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小女孩儿呢,更没有安全感,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拒绝他人的靠近,同时,也拒绝信任他人。

轻轻地敲响一个人的心门,让对方敞开心扉信任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所以,能“救人”的心理医生固然不错,但最重要的,还是点亮自己心中的光,一点点的修正自己,修复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让温暖的阳光照进心扉,让爱照亮彼此的生命。

朋友A是阳光快乐的孩子,她的原生家庭给予她的是“坚强和乐观”,如果她表现出软弱的样子,她的父母就会对她很严苛。朋友B是温顺听话的孩子,她的原生家庭给予她的是“乖巧和懂事”,如果她表现出软弱的样子,父母就会对她很好,给她额外的奖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软弱是一个好品质”,于是孩子会刻意软弱。

成年后的A和B相遇了,而且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虽然,她们两个的性格完全不同,但坚强的A其实也有脆弱的时候,她需要找一个弱者来盛放她内心深处的软弱,而B正好出现了。同样,B也特别喜欢A的坚强,毕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你一副软弱可怜的样子,就会有人对你疼爱有加的。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透过自己的行为模式看清原生家庭模式,同时分辨出自己“内心的小孩”与“内心的父母”。处理好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还有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这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的理顺关系,又不断的制造关系,不断的解决问题,又不断的制造问题。听起来很复杂,其实,解决起来并不困难,爱是化解一切的钥匙。而文字可以喂养心灵,让心中盛满爱!

摘录此书中一些温暖的文字,与喜欢的你共享——

1.我们要坦然面对现状,享受现在,不要纠结于过去。珍惜当下永远比怀念过去重要的多。活在当下,才能获得幸福。用心的去体悟当下,或许你会得到更多更深的感悟与认知。

2.不要总想着控制他人。降低自己的控制感。即便是你的爱人,你也无法控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到他人头上。

3.家庭教育绝对不容忽视。不能娇惯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要想让孩子读书,父母也必须拿起书本仔细研读。要想孩子孝敬老人,父母首先要做到孝顺自己的双亲。

4.不要要挟孩子。不要把小问题看的非常严重,不要过分溺爱孩子。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尊重孩子承受挫折的机会。只有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一些东西,亲身感悟一些东西,才会帮助孩子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蜕变。

5.不要替自己的孩子做决定。

6.只有在充分的爱与充分的自由的浇灌下,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自由实现者。

7.被人伤害时,一定要奋起反抗。不反抗会引起他人变本加厉的欺负。要学会并做到及时止损,以更好的保护自己。

为何越爱越孤独读后感[篇5]

现在我将自己的一点所思所感向大家分享如下:

1.我们要坦然面对现状,享受现在,不要纠结于过去。珍惜当下永远比怀念过去重要的多。

活在当下,才能获得幸福。用心的去体悟当下,或许你会得到更多更深的感悟与认知。

2.想做什么,现在就去做。不要等自己有闲有钱有信心时再去做。懂再多的道理见再多的世面链接再多的牛人,不去做,然并卵。

3.不要活在自恋的墙角内。要走出“小我”,走出自私,看到对方的想法。不要再自以为是,不要再顾影自怜。

即便是你的亲密爱人,也无法全身心的天天围着你转。不要天真的以为,你的爱人离了你就无法生活。

4.不要总想着控制他人。降低自己的控制感。即便是你的爱人,你也无法控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到他人头上。

5.家庭教育绝对不容忽视。不能娇惯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要想让孩子读书,父母也必须拿起书本仔细研读。

要想孩子孝敬老人,父母首先要做到孝顺自己的双亲。

6.不要要挟孩子。不要把小问题看的非常严重。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尊重孩子承受挫折的机会。

只有在生活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一些东西,亲身感悟一些东西,才会帮助孩子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蜕变。

7.不要替自己的孩子做决定。

8.只有在充分的爱与充分的自由的浇灌下,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自由实现者。

9.在两性关系里,我们要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从根本上尊重对方的想法。要真正的理解对方。不要过度的依赖伴侣。很多决定要由自己来做。不要有太强的支配欲望。没有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甘愿成为他人的提线木偶,一辈子在他人的意愿支配下生活。

10.被人伤害时,一定要奋起反抗。不反抗会引起他人变本加厉的欺负。要学会并做到及时止损,以更好的保护自己。

11.杜绝自己的善意泛滥。不是每一个老好人都能得到尊重与爱戴的。

反而许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拒绝他人。

一斗米养恩十斗米养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在我看来,人活一世,实属不易。我们终其一生需要取悦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

只有我们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能感受到快乐,我们就能感染到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当然能实现共情的前提是你需要敞开自己的心扉,愿意悦纳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我们内心有爱,本自具足,我们才能将大爱传递给他人,从而影响他人、助力他人、成就他人。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