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卖米读后感1000字

2021-11-30 09:00:53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卖米》作者飞花,原名张培祥,北大才女,1979年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农户,自小于贫寒中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攻读法学硕士,2003年非典期间患白血病,三个月后,年仅24岁的张培祥去世,北京大学在八宝山为这位历经磨难的才女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介绍其生平时,“全场恸哭失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米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米读后感1000字

读完《卖米》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文中辛苦一天期待能卖个好价钱却粒米未卖的母亲,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因分粮忍受屈辱而寻死的母亲。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一年四季总是起早贪黑,家里、地里连轴转。爷爷奶奶年迈,我们兄妹四个年幼,老的老,小的小,在村里常常被人看不起。那时候,地里的活只有母亲一个人干。为了多挣工分,母亲总是拼死拼活地干,和大老爷们一样,干出粪拉粪、修河堤之类的重活儿。尽管这样,由于挣得工分少,我家总是缺粮户。

有一天下午,母亲高兴地对我说,生产队要分粮了,让我帮着她撑粮袋。一路上,乡亲们拉着车子,有说有笑地往村里的粮仓走去。我开心地在大人间跑来跑去,母亲默默地跟在后面。开始分粮了,队长每喊到一家户主的名字,那家人便欢喜地拿着粮袋过秤装粮。分完了一户又一户,我忍不住催问母亲:“咋还轮不到咱家呢?我急着吃白面馍呢,前几天我看见巧玲吃白面馍了,光想上去咬一口。”说着,我故意给母亲扮出个馋样。母亲笑笑,拍了拍我的头,却没吭声。

等到最后,天都黑了,也没听见队长喊母亲的名字。这时候,母亲小心翼翼地走到队长面前,低声问道:“大兄弟,俺家分的粮呢?”队长看都不看母亲一眼,没好气地说:“前几天不是给你说了,你家挣得工分太少,得拿钱来买。你不拿钱,咋给你家分粮?”母亲陪着笑脸说:“我已给孩他爸传话了,让他赶紧给家里寄钱。等钱寄回来了,立马交给队里。”队长不耐烦地说:“这样吧,你们啥时候把钱拿来了,我就把粮分给你们。”母亲急了:“大兄弟,您就先照顾照顾俺家吧,这几天家里都快断顿了。”队长蔑视地看了母亲一眼说:“你们家就你一个娘们干活,六七张嘴吃饭,想让队里养活你全家?”母亲像遭受了莫大的屈辱,竟杵在原地很久。突然,她扔下车子和粮袋,扭头疯了似的往村南头跑去。我吓得紧紧跟在后面,任凭我哭着喊着,母亲也不回头。我心里害怕极了,生怕母亲出什么事。一直跑到村南的机井旁,母亲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开始痛哭起来。黑暗中,她撕心裂肺的哭声,像刀尖一样深深地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赶紧跑到她身边,紧紧拽住她的胳膊,哭喊着让她回家。母亲看着惊恐未定的我,一下子把我揽入怀里。过了好久,母亲才渐渐回过神来,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村第一年刚推行时,乡亲们的心里七上八下都没有底,有的想承包土地自己干,有的还想继续跟着生产队干……就在大家犹豫观望的时候,我们生产队的狗蛋爷第一个提出来要承包土地“单干”。我的母亲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第二个跟着要“单干”,惊呆了村里的不少人。他们背地里议论纷纷,说母亲不知深浅,要出风头。好心的邻居也多次劝说母亲不要逞能,可母亲十分要强,非要承包土地单独干。生产队里那些平时看不起母亲的人也很高兴,他们认为,终于有机会把我家这个“包袱”给甩掉了,等着看我们家的笑话。

后来,在母亲的坚决要求下,生产队按人均2亩地的标准,给我们家7口人分了14亩地。分地后,母亲满心欢喜,越发干得起劲,每天风风火火忙个不停,浑身上下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下,分地后的第一个麦收季节,我们家的14亩地获得了大丰收。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家的三间屋子里到处堆的都是麦子,一家人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爷爷奶奶忙着补粮袋,买席子围粮囤,而我和弟弟妹妹们坐在麦子上恣意玩耍,开心的不得了。这一年,母亲终于在别人面前挺直了腰杆。

第二年,那些等着看母亲笑话的人,看到我们家吃上了白面馍,他们纷纷效仿我家,提出来要承包土地“单干”。打那以后,我们整个村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包到户,家家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现如今,母亲再也不种地了,家里的十几亩地也全部流转给了种植大户,但她对土地的情结永远不变。

卖米读后感1000字

最近的微信朋友圈内,一篇《卖米》迅速刷屏。文章讲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回乡时和母亲一起到场上卖米的经历,由于价钱没有谈拢,她和母亲没有把米卖掉,只能把100多斤重的两担米再挑回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但她已经在2003年因罹患白血病而去世,生前曾有翻译和编写作品出版,并有小说、散文发表,而这篇文章的描述场景皆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才女,英年早逝,讲述农村苦难,这一切确实都容易触发读者泪点,并为之感动。但是,一篇旧文为什么能够在作者逝去15年后忽然走红?原来,这篇文章的始发者是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微信公众号,而《卖米》是这本刊物早在2004年第3期上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当代》微信公众号将这篇旧作拿来作为对作者的纪念重新发表,这当然是这个公号的自由。但读者如果忽视了它是一篇小说,将它拿来作为当下农民生活的写照,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既然是小说作品,读者对它的阅读评价就必须是以小说的标准来进行,况且是发表在曾经发表过《白鹿原》这样的优秀小说的文学刊物《当代》之上,那么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水准的。但是,整篇小说读下来,却并无读小说应该有的感觉,故事平淡无奇,语言也无引人入胜之处,它充其量是一篇文从字顺的学生习作。当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况且作者已逝,已经没有办法和我们申辩,倒是从《当代》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的另一个公众号模糊了其小说身份,刻意强调其为作者亲身经历,让人觉得不够“厚道”。也许是公众号主人太想通过此篇来感动读者,但即使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读,似乎也感动不起来。

这篇文章说的“我”和母亲到场上卖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母亲与米贩在一块零五分一斤还是一块一角一斤上没有达成一致,米贩已经同意以一块零八分一斤收购,但母亲不肯通融,错失了交易良机,最后同意让到一元零五分一斤,却已卖不出去。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母亲显然缺乏市场交易的基本常识,而只是一味认死理,缺乏随行就市的灵活性,最终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实现。

因此,如果要为《卖米》写一篇读后感,它的重点决不应该仅仅保有感动。《卖米》一文如果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对市场交易的陌生,观念陈旧,正在现实地影响着农民的与时俱进。文章通过父亲(这个父亲照例是毫无创意的重病在身,等待米卖掉之后买药)之口指责这些米贩子盘剥农民,听着振振有词,其实表现的不过是几千年落后的重农抑商思维。但这种思维对农民的进步与发展有害无益,农民要摆脱贫困,必须从思想上摒弃这种落后观念。今天,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扶贫事业,但是“授人以鱼”容易,“授人以渔”难。扶贫离不开对贫困农民的物质帮助,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摆脱旧观念,学会市场交易,让他们驶上社会发展的车道,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旧的车道里通过抚摸苦难来博取廉价的同情。

卖米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卖米》。

总以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课本里。却想不到,竟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的整个少年。

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后来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后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

她拥有贫困,也拥有非凡的才华。她是北大BBS上的“飞花”,著有《大话红楼》及其他翻译作品近百万字,那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只是她书写的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仅24岁。

正如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只有一朵自在飞花永驻芳华!

张培祥,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文|无名

2004年6月,-文学杂志《当代》署名“飞花“发表了张培祥的纪实长文《卖米》,随后被《读者》、《新华文摘》转摘,一度引起轰动。

《当代》的编者手记有这样一句话:“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实主义才有的力量。如果飞花还活着,那将有多少期待啊!”

彼时,张培祥去世已一年。虽然文章刊登时没有注明作者的出生地,但我们猜测她可能是醴陵女陔,并产生寻访她家乡的想法。

也正是这一番寻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卖米》作者及其父母为了生存所历的艰辛,也更深切了解了中国农民现实的生存状态。

飞花(张培祥)的家就在醴陵市原转步乡筱溪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生出女儿时他们并不知道,她日后会成为北大的高材生,并且只能活24年,而这24年竟然能做出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做出的成就:目前已经出版的有长篇作品《大话红楼》、译著有《所向披靡》、《你象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等,创作和译著有百万字之巨。而这些,全部是她课余时间完成的。

她还以学生的身份,策划和参与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一至二期。她酷爱下棋,曾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棋社;为了帮家里赚钱和帮弟弟读书,她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坚持打工,不仅不要父母的学费,而且在外打工赚来的钱全部补贴家用。她母亲说,家里墙上贴的瓷板,地下铺的水泥,包括彩电、洗衣机等等全是女儿赚钱买的。她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一般女孩难以想象的坎坷……

小学:门门优秀,20多万字的小说半天看完,深奥数学题随口答出

张培祥天资聪颖。她的大姑、退休老师张元桂擦着泪水说:琼宝自幼听话,爱看书,而且过目不忘,在双塘小学读书时每逢发出新课本,几天全背熟了。

她姑父黄永仁负责该校工会工作,琼宝经常到工会借小说。

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她上午借下午还,姑父骂她:琼宝你借什么书,没读完就送来。

张培祥说,我都看完了,不信,我把书中故事情节讲给你听。她果然头从至尾讲得清清楚楚,书中人物一个都不拉下。姑父听后大为惊讶,想不到侄女有如此非凡的阅读能力和如此惊人的记忆力。

张桂元还说,一次,双塘小学组织学生进城参观,汽车上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全车同学解答,结果谁也解答不出来,唯有坐在车尾低头不语的张培祥最后向老师交了满意的答案。

初中: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却读不起书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老屋组,父亲张元贤常年多病,母亲曾再云幼时患小儿麻痹症,一只手几乎瘫痪,又做过乳腺切除手术。

生在这样贫因家庭的张培祥6岁入小学,才到10岁时眼看就要辍学,好心的姑父姑母把她带到自己所在的泗汾双塘小学上高小。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醴陵一中。

得知这天大的喜事,张培祥父母却感情复杂,喜的是女儿天资聪颖,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忧的是进城读书花销大,到哪里筹钱?

全家节衣缩食,总算供养培祥读完了初一,到第二年,家中再也无钱供其读城里的重点中学了,张培祥只好转学到乡下的-中学上初二。

在醴陵四中任教的堂叔张浩良看到侄女从一中转到乡下中学,担心废了她的学业和前程,就设法将张培祥转到四中初初三。

张培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异常刻苦。像在小学一样每年期终考又是第一。

高中:买不起书,只好到新华书店看书,高二就外出打工

张培祥自小就爱看书,但由于家境贫困,她没钱买书,每逢节假日就一头扎进新华书店,躲在书架后面看书,有几次还被工作人员“赶”出门,但她不气馁第二天照例来看书。

进入高二后,父母实在无力承担女儿的学费了,张培祥也清楚再继续读书,会把体弱病残的父母拖死的。

开学不久,她怀惴课本含泪离开了深爱的校园,踏上南下打工的旅程。她先后在广州、株洲等地做家教或帮餐馆洗碗干杂活。

张培祥的姑父、退休老师黄永仁告诉我们:张家贫穷,琼宝初中毕业后准备读技校好早日养家糊口,时任校长罗定中坚决反对,坚持要她上高中,罗定中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还没遇到这样优秀的学生。

张培祥离校出走牵动了全校师生的心。

罗校长四处奔走打听,历时四个月才把张培祥“请”回学校,罗校长表示:只要读好书,免去一切费用,多年贫穷困惑,愁云不展的张培祥脸上露出激动的笑容。

她不负众望,勤奋读书,期末又考出了全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1997年8月,醴陵四中传出高考喜讯,张培祥一举摘取了株洲地区文科桂冠,以株洲第一全省第五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

大学:白天打工,晚上自学,既创作也翻译

1997年盛夏,家境困窘的张培祥怀揣父母亲友拼凑的1000元登上了北上的列车,从那以后再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为了读好书,为父母分忧,从到北大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开始实施她酝酿已久的白天打工晚上学习的计划。

在她读本科四年里,综合成绩在100多名同学中排位第九,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她200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并继续在北-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张培祥看书、惜书、看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上大学,读研期间,她一面打工一面读书,同时还开始了她的翻译和创作生涯。她经常到北京电视台,帮助写剧本,搞策划,她创作水平和策划艺术得到了有关专家认可。

2003年《湖南卫视》开辟《新青年》专栏,她协助精心策划了前三期,并亲自担任嘉宾主持,节目播出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反响。

张培祥是未名bbs资深站友,网名“flying flower”被译为飞花,超级红迷。她精心创作的剧作《大话红楼》曾风靡全国高校bbs红版。

网上风行数年,写下《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或长或短的文集。

纪实文学《卖米》获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

天妒英才:《红楼》未竟花先谢

张培祥的作品《大话红楼》序中有这么一段话:“作品《大话红楼》做了一个堪称精绝的构思,将《红楼梦》的人物、《西游记》的经路和《大话西游》的时空感巧妙结合一起,创造了另外一种怪诞但又不失各原作品其实性的场景……”

但是,《大话红楼》一书,是在培祥去世一年后才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发行的。

彩色封面上,有一句极沉重的话:北大薄命才女写就的性情文学,用红楼元人演绎西天取经之事;间杂大话西游的时间感;不变的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恩怨情痴。

培祥是北大才女,可惜天妒英才,活得太短,但她却在短暂的24年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生前所翻译的《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美国)》和《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国外作品已由新华出版社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

她精心创作的《大话红楼》,将成为文学又一段佳话,为什么红楼总是一个人写不完呢?《大话红楼》只写到三十一回,她就瞌然长逝,留下了美丽的遗憾。

的花倒不一定是那最美的,但最珍贵的花一定是最短暂的

2003年初夏,一场罕见的“非典”袭击中国大地,首都北京霎时愁云笼罩,从5月中旬,培祥就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青紫或红点,经常头晕气喘,浑身乏力并伴随发烧。

由于是在特殊时期学校不能允许学生出校门,她也就当是一般的疾病,后来病情逐步加剧,同年5月30日终于在同学的帮助下,住进了北京第三医院,经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为了不让父母担忧,不影响弟弟高考,把病情告诉了舅父,嘱咐他对家里绝对保密,每次家里打电话追问,她只是说自己贫血。

白天,同学们到医院看望,她只是笑脸相迎,每到晚上,却躲在医院被子里悲伤流泪。

培祥在医院期间,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她帮助搞过策划的北京电视台和请她翻译外国作品的部门也表示:不惜拿出巨资,留下这个珍贵的生命。

医院尽了的努力,但培祥病情日渐恶化一切手术都无济于事,她深知自已来日无多,2003年6月上旬,在病床上写了一封信发到网上,告慰曾经关心和支持她的网友,文中还写了一首诗: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2003年8月27日晚9时,培祥带着对世界的深深眷恋,含笑离开了人世,“飞花”真的飞了。

同年9月2日,秋风瑟瑟,北京大学在八宝山菊厅为张培祥举行隆重追悼会,厅内厅外挤满了前来悼念的师生,法学院党委书记和张培神生前班主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分别致悼词,全场恸哭失声。

醴陵城西转步筱溪村,一个向阳的小山坡上,“怀念亭”内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微笑。

墓碑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曲三强老师为她撰写悼词,“培祥,你是那么年轻,你带看时生活的无穷眷恋和遗憾悄然离去,到遥远的天国去圆你的文学之梦。或许,在那里你会更自由,更快乐,因为远离了尘世的纷争和世态的炎凉,再也不必为繁文缛节去修饰自己。或许,这也是一种解脱,我们知道,不管你走多远,你都会听到我们的呼唤,我们也能感受到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相信,我们会把你时所有的人的关爱都铭记在心,真的好想你,培祥,一路走好……”

卖米读后感1000字

今天,我读了《卖米》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农村里,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赚钱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米拿到集市去卖。女孩和妈妈到达集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东西了。一个米贩子看了看他们的米,问他们一斤多少钱,女孩妈妈想卖个好价钱,说两块钱一斤,米贩子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不卖,后来,那个米贩子走了。后来又来了几个米贩子,都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都说不卖。她们就一直等啊等啊等,等别的米贩子来买她们的米。她就一直等。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她们不停地流汗,但是不能去凉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饭是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拌饭。等到下午,还是没有人来买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时候,一个米贩子走过来,说一块零五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一块一才卖。米贩子说:“集市都散了,还要价那么高,谁会买啊?哈哈!哈哈!”说完就走了。后来,女孩和妈妈一粒米都没有卖出去,没法给她生病的爸爸买药。

掩卷沉思,我知道了住在农村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养家糊口,辛辛苦苦赚来微薄的钱,要想供孩子读书的确很难。我们住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经济条件比农村好,生活幸福,我们要珍惜啊!

作为学生,父母为我选择了城里的好学校,供我上学,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比农村学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1000字

一块一、一块零八的纠结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几分钱甚至几厘钱都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母亲硬咬着两分钱不松口,是因为这是全家的收入,是父亲看病的救命钱,是主人公和弟弟的学费钱,所有的寄托都在这一厘一分之间。

张培祥与母亲挑几十斤的担子走几里山路去卖米,年幼的弟弟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毛孩子,也得扛着锄头、顶着日头去农田放水。但这种经历不是他们前行路上绊脚石,而是垫脚石。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同志曾经说过“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种“吃苦”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里也是一剂良药。

我也曾听闻父母讲起过他们当年卖米的故事,在我两三岁的时候,谷子收成的季节,父亲每天就开着手扶拖拉机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卖米,有时车开不上去,父亲就得挑着一百来斤的担子一步一步的往山上走……因为路途较远,父母总是很早就要起床,爷爷奶奶都忙着农活,没有人照看我,所以把我也得带在身边。每天父亲都把我抓起来丢到母亲的手中,而我总是又一次知足而舒服的在母亲的怀抱中沉沉睡去。偶尔一家人坐在一起也会把这些经历当作笑谈说起,但我从他们的话语里能够听到那时生活的艰难,然而一家人并没有消沉,而是勤恳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艰苦而又幸福。

正是由于父母的这种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2015年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就独自踏上了通往杭州的火车,有一份协警的工作在那个城市等待着我。第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望着眼前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不知所措。

以前在电视上总是看见交警挥舞着手臂,指挥众多车辆井然有序地通行;当我自己站在指挥台时,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是不易。当路口拥堵时,不管外面是骄阳似火还是风雪交加,我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指挥车辆行人,保障交通安全。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次执勤是在杭州的一个深夜,那天大型商场和体育馆都在举办各种活动,车辆和人群都比平常多出好些,所以在接到中队领导的指示后,我就马上赶往繁忙地段值守,一值就是黎明。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路过的各位司机摇下车窗喊着:交警同志新年快乐,你们辛苦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在寒风中瑟瑟的我们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着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奉献着,真的不是一句空谈。

两年的协警经历让我感触良多,获益匪浅。那是一段充满希望的时光,每天都有着新的挑战和未知;那是一种痛并快乐的日子,让我的身体、心理还有工作能力都经受了超乎正常体力强度的考验,让我更加强大、更加自信、更加“有料”。如今作为一名青年民警,我将牢记使命、永保忠诚,不断完善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无愧于国旗、警徽下的虔诚誓言。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