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书笔记 - 正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优秀22篇]

2022-06-12 14:09:00求索作文网 - 读书笔记搜索 | 客服
A+ A-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启发感动颇多。这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也就是说,教育离不开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也是新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

认可的需要: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现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小学生、中学生更需要家长、老师、朋友给予赞许和认可,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优化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为他们认为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对他们的认可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一种最好肯定。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码要求。

求知的需要: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传道授惑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但对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未必能在知识的传授方面给予多大帮助,但在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方面,却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录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完成学习期间的求知任务。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发展规律,注重个性多样化,关注人性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本义,这个暑假无数教育家引领着我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让我们一起《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起实践以人为本的人性教育,一起为了快乐自由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2

这个寒假不寂寞,因为有《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这本书的相伴。很感谢园里给我们提供这么优秀的书籍,让我们这群年轻的教师能在处处雾霾的天气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将诸多的教育大家累积在一起,好像是对教育大家的索引,又仿佛看到这些教育大家正研究并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刻,真想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聆听他们的教诲。的确,这算得上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教育著作。

这本书囊括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大家,是他们在其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抱着对话、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的态度,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寻找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具有启发性的理念。

我最熟悉的便是苏霍姆林斯基了。大学时曾阅读过中国苏式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对苏式教育有一定了解。这本书让我对苏式的“精致化”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说他的教育是精致化的,是因为它所有的教育教学思索与行为都精确地对准了“每个人的心灵”。

“他希望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过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教过的学生,而是每一位从自己身边走过的人,这是何等宏大的教育情怀?“让每个人都拥有智慧与幸福”都是他精致化教育的体现。

而这些理想都源于他对“人性化”的教育思考。践行人性化教育,苏氏认为“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眼里,不存在“差生”,只有“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最终都是能被教好的。关于精致化教育,他提出了三条简单的道理。

第一条:深入了解孩子。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个“问题环境”存在。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从“问题环境”着手。因此,苏式每周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为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和家长交流,还从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群体交流。苏说:“没有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精致化的教育。”想想我们的教育现状,班容量的庞大,班级事务繁多,家长工作繁忙,幼儿居住地较远等等原因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的家园沟通,更多是被硬性的打着完成任务旗号的“家访”所代替。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沟通手段逐渐增多,比如QQ、邮箱、飞信、电话等。家园沟通的便捷度提高,但总觉得少了些人情味,我带了两年的上届孩子在毕业时竟还有一些家长未曾见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家长对孩子不重视,我也没办法。何况班容量较大,普遍在40个左右,很难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很难做到。但苏的道理告诉我,为了教育孩子,我必须做到深入了解孩子,尽力而为。

第二条: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问题孩子”总会出现这样那样别样的行为,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找到问题的所在,发现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洞察孩子的精神世界,析出思维的症结,然后才能解决问题。高里亚是因为人们对他失去信心,故意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才做出那样的行为。那么我们的孩子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当我们生气某些孩子的捣蛋行为时;当我们被某些孩子折磨得头疼时;当我们一味地批评孩子时,是否关注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寻找孩子异常的原因。我想我们已经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第三条:站在儿童的立场。新课程的理念便是“以幼儿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确实,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教育家们也正是从儿童的视角来研究教育。苏式的“对准每个人的心灵”也正是从儿童立场思考和实践的最好证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问题,他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语言,以最恰当的方式展开最合适的教育。我不是大家,所以我做不到他那样。但我们会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育契机和教育办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最了解儿童的教育家,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他提出的三条道理,那么我们的孩子都会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3

感谢学校下发的书籍,尤喜《教育的智慧》。如果说之前的教育阅读主要是为了寻求一些思想,一些理念,丰富并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话,那么,这本书,似乎更像一本索引,汇集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思想,智慧,指引着你去归类阅读相关著作,诱惑着你去深入探索每一位教育家背后的故事,阅读他们的书籍,思考他们的人生,成就自己的事业。

喜欢孔子,因为他的率直真诚,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好恶,从来都是以真面目示人,对于看不惯的人或事,他会直言不讳:“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老而不死是为贼!”从表面上看,骂得有点过分,让人受不了,如果细读论语,耐心深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无非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想想自己,人到中年,对于不合理的事情或者现象,不也曾经牢骚满腹,愤愤不平吗?即使在讲座的台上,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观点。虽然明知道我的生气或者愤怒改变不了事实,但至少,我有说话的勇气,我勇敢,真实地做自己,不奴颜,不眉骨,不虚假,不做作。身为人师,需要的是真诚的表达自己,如此,才有可能教育出真诚的学生。

喜欢孔子,也因为他会做人生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规划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为有了自我规划,更容易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喜欢孔子还因为他的人生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啊!

喜欢孔子就要读《论语》,不仅读原著,还要阅读他人对论语的解读,比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他人的解读,同样可以给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论语,了解孔子,当然,也更好的服务于教育。

喜欢苏霍母林斯基,是因为他撰写的一系列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细细想来,老苏好像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外国教育家,那应该还是1988年事情了,从此以后,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影响我至今。

喜欢蒙台梭利,是因为《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三岁决定一生》这些书籍,一度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教育。也因为孙瑞雪在中国坚持不懈的十年的努力,将蒙氏理念和中国国情很好的结合起来,创办幼儿园,惠及更多地孩子,演讲写书,惠及更多家长。比如《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喜欢卢梭,一则因为他的成长之路――读书,旅行,良师益友。简单快乐,充实丰富。尤其是在工作繁忙,压力巨大的时候,有好书滋润心灵,有好山好水养眼养身,有好友陪伴左右,那该是人生最美的风景吧。而他的《爱弥儿》,一直是我床头的必备书籍,因为经常翻阅,书角都有些卷边了。

还有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这些中国的教育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动,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给我的教育行为带来很大的改变。

教育类的书籍读得多了,教育家的思想明白多了,自然也就看出了其中的道道,无论怎样你理念我思想,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髓,那就是“爱和自由”,这,是不变的真理,这,也是孩子能够茁壮成长的不二法门。

一杯香茗,一盆茉莉,一本好书,茶香,花香,书香,众香相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和呼吸一样自然,但也和呼吸一样,必不可少!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4

参加工作15年了,与学生的接触更加密切了,了解更加深入了,同时面对的问题也更多了。我深深地感到做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与以往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爱心和精力,更为需要的是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巧妙运用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的能力。而在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和急于提高的。于是,利用寒假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看到这个书名,最初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样的,不过是一本优秀教育案例文集而已,但是当我真正翻开它,却发现这其中别有洞天!

在我曾经读过的案例中,几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无论经过怎样曲折的过程,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几乎都是成功的经验,完美的典范。而这本书中的案例却并非如此,它收集的每一件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中的很多案例是我们曾经经历过,并希望得到妥善处理的问题。例如:对自私的孩子怎样教育,对老师出言不逊的孩子要怎样引导,对于“评比”容易造成的形式化、琐碎、短视、虚伪等弊端怎样克服等等。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案例,它不是教师完整地处理一个个案后所思所想的随笔、札记,而是教师向专家也就是本书作者求助的稿件,它未经任何的修饰、加工,因而也就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使双方就某个问题,在互动式的问答和回复中,作者为教师们不断梳理解决思路,激发教育智慧,交流教育经验,深化教育理念,出主意,提建议。本书中的案例不单单只重视最终的圆满解决,更侧重于解决过程的逻辑分析,不止于激情的燃烧,更重视理智的诊断。

读罢此书,经过不断的反思,我认识到一味的“爱”、“表扬”、“找闪光点”并非包治 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的是深入的,充满教育智慧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才不致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在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多做横向联系,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认真考察此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要放到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解决。其次,还要多做纵向研究,追踪学生近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的根源,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三,要保持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去分析,不能被案例的表象蒙蔽了眼睛,想当然的怎样就怎样。第四,遇到问题、状况,不能开头就想“怎么办?”因为没搞清楚原因,只能乱办,而是要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避免因为单打一的归隐方式而导致的失误。设想的可能性越少,教育方法就越简单,而灵活多样的科学实验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多元假设为前提的,对于学生发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研究者,其次才能做管理者。最后,在教育过程中,处理某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当作成人对待,平等地和他们说一些可以理解的大人话,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会优于哄孩子的效果。因为当学生拿自己当小孩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他的责任感,他的意志力,都可以名正言顺的降低,这样会严重阻碍他们的成长。

这本书共分5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及管理方面问题,共100篇案例。皆出自教育在线网站班主任论坛的精华集萃,每篇均有精彩点评,对教师当时的处理措施有褒有贬,把案例的原因和结果分析得丝丝入扣,提供的方法和建议切中问题的要害,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让人心服口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真实的好书!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5

我们知道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向师性”,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会有一种特殊的依赖。这时,孩子就会要求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照顾他们,体贴爱护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而老师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点头,在孩子眼里都是一种鼓励,都是一种爱,会让孩子产生温暖的幸福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热情来对待他的每一位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学其理”。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老师所任教的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喜欢这位老师就喜欢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认识完成他布置的作业,努力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那么究竟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呢?我想学生的答案一定是,他喜欢爱他的老师。

既然师爱对学生有着那么深远的影响,那么怎样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学生呢?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呢?这就是“施爱”的智慧。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仅仅是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志向、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特长、身体等等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够方方面面深入地了解,那么就无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内心世界的特点去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那也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也就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了。

只要你有心,其实“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并不难做到。现在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学生的爱,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个学生呢?

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的、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对优秀的学生偏爱,对后进的学生另眼相待。教师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对后进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所以说,“平等关爱学生”是施爱的重要原则。

师爱的智慧当然并不仅仅只有了解、信任、真诚,公平这几点,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大家都在不断地努力之中。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6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后给我颇多的启发。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会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7

此次的读书任务大家都一样,校长向我们推荐了张平主编的《教育的智慧》。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从教师的“专业”为出发点的,读后觉得收益非浅。不过看着厚厚的页码,觉得看不完,于是选择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简单地来说说对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技巧这一节的体会。

一、 充分预设,教师必需心中有生。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备好之课,这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准备得好预设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备课时必须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项的种种情况想清楚。

二、 以理服人,教师顺应课堂生成。

音乐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模仿跳舞是兴致高所致老师如果生气发火,必定会影响课堂气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鼓励赞赏,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音乐潜能得以开发,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 读懂学生,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音乐课中,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基础技能,理解表达歌曲情绪,创作音乐旋律。因为学习要求各种类型的.四位活动参与,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更为重要 ,思维能力提高越快,学习也就越有效。

四、 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知识尺度。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8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专为广大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所写的一本诗意化的教育学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书是为教师而写就的,他力图反映出教师的需要与趣味。该书旨在我们广大教师理解与领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提供一条别样的路径――通过人人皆能读懂的教育随笔的自由形式,言说出人性化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增强教师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书弥漫着人文主义的浓香气息和发散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致的帧装设计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画式插图与淡淡的墨香的衬托之下,《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愈加显示出让人有急不可待的阅读冲动。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始终贯穿着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的深挚情怀,而且还贯穿着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会理想及人生理想的这两大主题。

面对日益功利化的当今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教师更需要坚定社会道义与民族责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和造就自主发展的好公民的终极价值。

他的观点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犹如与智者对话,它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责任,也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关注教育、人事、社会与时代。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9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

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

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

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0

约翰。布雷恩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不能被大声朗读出来的话,它就不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只有当他不仅能够给人以心智的启迪,也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的时候,才能算是一本好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次外出学习偶遇的一本好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肖川,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肖川改变了中国数十万一线教师的阅读习惯。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两年的时间里印到了十万册。这是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随笔集。纵观全书,他的写作中时时处处饱含着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孩子对教师的关切。把人引向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深深的,久久的的思考。虽为随笔集,却不乏学术专著的深沉与厚重,更有在轻灵与明快之间时时闪耀的思想火花。书中指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纯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乏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记得南方周末有一句话:“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你泪流满面”,我想这种情感中一定蕴含着浓浓的人间真情。每当夜晚灯光下阅读这本书时,它优美的文字、丰厚的含韵、耐人寻味的哲理,让我没有了往日的躁动和不安,沉下心来静静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将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方法。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内容和用什么途径、策略与手段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辕北辙,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目标。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对于教育的方法选择、使用和创造。作为教育者你要培养一个怎样的未来的建设者呢?这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是培养一个有创新,独立的,大胆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领?激发他的内在动力,用更多的探索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带给他更多的成功体验和快乐。读到这里使我想到,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适合学生发展,适应未来国家需要的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不是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教师决定的。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如果我们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呢?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样做,而不会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古人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是精神的修养,心性的修养。否则,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变成照猫画虎、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笑柄。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能否创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艺,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我们的学识的积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思考和方法的培养,有时在教育学生上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学生的表现所影响,对学生的错误缺乏足够的耐心,遇到问题没有积极的想办法,一味的指责抱怨学生,教育收效甚微。试想想如果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思想是我们理智洞见的成果。你的思想越丰富,你就越加容易变得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信息而生发出新信息的能力。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精神的滋养。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师,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能创造性的有取舍的使用教材,而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就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法宝。很多时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我们也付出了大量劳动,却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其实就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师,善于明理,善于辨析,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深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改革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不断丰富提高自己。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三、教师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否则,诲人不倦是无休止的唠叨、空洞的说教,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环是:自己没趣,还想方设法教导别人没趣,最后弄个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的苦役。

教师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前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头让他饮水。自我反省,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作基础,自我反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驻,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着学与教之间的互动,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而日深;教因学而益精,而益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

四、书的芳香。

肖川说:书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于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于油墨的气味,那也是爱屋及乌。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书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善待书――从著书到读书,这是读书人的本分。著书的人精心打磨,用道义和良知来写作;出书的人注重品位,宁缺毋滥,精益求精;读书的人居敬持志,切记体察,读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惟其如此,书中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古朴的智慧、永恒的真理,才有可能使书香永驻,是陋室溢满书香,也使我们的中心荡漾着书香。

当我们静静的阅读时,我的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之乐,乐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复返。为文学与艺术,往往可以追回人们曾经有过的生命体验,或进入另一种向往的可能的人生。好书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书对于我们既是窗子又是镜子。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治愈。假如能够经常感谢一本书,想念一本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荡漾的事。它使我们此时的心情变得温暖而柔软。也许,还夹杂着一种丝丝缕缕的想说却有说不出的感伤,这是所有读书人的情感。

拜读了这本《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启迪了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感悟和向往。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广度,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1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2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问题以及管理问题。驻足于一百个案例,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折服。作为读者,读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做得好在哪里?我正是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阅读中收获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宽阔,教育办法更有效。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工作总结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个人简历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3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4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我也特别注意到所提的问题。有的叩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关于教室缔造与期末庆典……

朱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xx,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我们把朱老师的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班级,耐心的回应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幼儿。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5

任何时间都只能是具体的实践,教育家的成功实践也只是一种具体时间方式的成功,受时间、空间和文化的约束,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模仿性。我们需要学习而且能够学习,是蕴涵在成功实践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够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超越意识形态、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局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局限,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学校理想和学校精神。

教育实践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成性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具备改造现实教育的自觉意识,提升我们创造新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发展和培养为目的,必须以人化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种以人文本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是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实践。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地位和价值,从而建立应有的尊严和个性。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思想智慧和实践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并颁布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指出:“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养人的尊严和个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意义和基本价值所在。

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教学要使学生有心灵和精神的‘惊喜’,有‘获得’的惊喜和‘成功’的惊喜。”

学生在良好教育的桥梁和跳板上不断体验从“放弃过去的自己”到“建构新的自己”的痛苦,并收获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快乐,享受不断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远的幸福。

严格的教育不是家长或老师随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严格的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暗示,震撼心灵的教育。严格的教育还是一种理性的教育。理性是严格教育的标志。缺乏理性的严格教育是危险的教育。

你确信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条,甚至如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确信无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没有明确的信条,他们所做的几乎就是保证每堂课显性目标的达成,或者叫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一个人有怎样的教育信仰,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没有信仰、没有向往,怎么会有确信的思想、坚定的行动?教育者不确信自己向着伟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怎么会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信仰?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人生课题。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不一样,教育就不一样。孟子确信,人性向善;告子确信,人性本无善恶;荀子确信人性本恶。孟子确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张“存心养性”,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反省自己、发现本心,后人称之为教育的“内发说”。荀子确信人性本恶,所以主张“化性起伪”(意即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强调后天的人为作用,也就是后天对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张是隆礼重法,积累熏陶,即教育的“外铄说”。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过“轴心时代”的概念。顾名思义,它是指一个对全部人类文化史具有控制意义、提挈意义和动力意义的时代。以孟子、荀子为代表的稷下学宫和以“希腊三贤”为代表的雅典学院,都是轴心时代的标志。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6

初次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1982年2月(李镇西老师开始参加工作的时间)”,从这一年算起,8年后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厚重的时间感所凝聚起来的勇气,我小心翼翼看着后面的一页、又一页。

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第一编是我的教育观,后两编分别是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和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

在顶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的今天,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比较看中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更是备受关注,相比之下,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的受关注度也就不言而喻。而在李老师的“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中就有提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并因劳动而幸福的人。他所关注的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来注定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孩子。是的,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固然会因为那些未来成功了的孩子而骄傲自豪,但一个学校甚至一座城市在多少年后又会有多少人成为我们所谓的“名人”。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善良勤劳富有的普通劳动者,而我们在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关注的求学阶段,似乎少给了他们一些什么。

我带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单纯,天真可爱。在平时的学习中,孩子对事物或是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就像天才一般对什么都颇感兴趣又能积极探索,有的又像一个等待着被关注的小猫般安静地呆在那儿。正是李老师的这种教育理念及时地提醒了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都会是我们的骄傲。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7

利用课余时间,我读完了《一节好课需要的教育智慧》这本书。该书通过案例,辅以分析、评点,介绍了读懂学生的智慧,课堂生成的智慧及构建有效课堂的智慧,使我知道上一节好体育课需要的知识。掩卷长思: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有教育智慧吗?我的教育智慧从哪儿来的?那一个个熟悉的案例,都在在提醒着我:教育的智慧来自于研究。遇到问题首先要想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由,盲目采取教育行为,最终效果是不会好的。

上好一节好课,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要有一定的技巧。第一、教师要读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有效的扩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二、讲课要把所讲内容给交代清楚。教学中要有条理性,抓住关键,突出难点,面向全体,突破难点。新旧知识合理衔接、自然过渡,层次清楚。第三、教师应当具备课堂的应变能力。在遇到尴尬或难以回答时,教室要及时化解。如教师说错话要及时转掉,刚才老师说的话,对吗?那么,原话是怎样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轻轻松松地解决问题,师生均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第四、凡事皆有度。一节课到底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获得怎样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清清楚楚。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严扣教材,发掘教材价值,然后,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已知和已能,思考如何开发学生的未知;最后,进行整合,确定核心目标,分清目标主次。第五、教师教学不能循规蹈矩,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教学多一些创意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增强,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作为教师,一定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多读书,多研究,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干劲,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长青。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8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专为广大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所写的一本诗意化的教育学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书是为教师而写就的,他力图反映出教师的需要与趣味。该书旨在我们广大教师理解与领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提供一条别样的路径――通过人人皆能读懂的教育随笔的自由形式,言说出人性化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增强教师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书弥漫着人文主义的浓香气息和发散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致的帧装设计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画式插图与淡淡的墨香的衬托之下,《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愈加显示出让人有急不可待的阅读冲动。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始终贯穿着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的深挚情怀,而且还贯穿着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会理想及人生理想的这两大主题。

面对日益功利化的当今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教师更需要坚定社会道义与民族责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和造就自主发展的好公民的终极价值。

他的观点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犹如与智者对话,它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责任,也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关注教育、人事、社会与时代。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19

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我真后悔,怎么把如此好的书竟然束之高阁?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静不下心来阅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为由。看完此书,反思自己为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机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走进学生,不断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20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21

从刘铁芳先生写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

“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我觉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没有这么好的文采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只能借此表达我的感受。我对“名师不可仿”这篇文章印象教深,的确我们学校经常请名师来学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确值得学习,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 篇22

读毕《教育的智慧学》一书,深深思考,教育的智慧到底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读经”,不停地重复诵读经典。方法看似简单可效果非常殊胜,大道至简,往往最复杂的问题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在当今繁乱复杂的教育体系中,读经教育回归传统,它抓住了根本而简单的一点,就是读,不管你懂与不懂,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智慧开了,世间所有的知识你自然可以非常容易吸收消化、运用!有点像练武功中的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再练习其它武功就轻而易举了。

当然广而言之这里面也蕴含着很高明的“戒定慧”,戒,把你所接触的所用到的划出了特定的一个范围,在这范围里的经典是经历了几千年人类历史检验的,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精华中的精华!定,不需要人来讲解,不需要书写,不需要理解,就单单定在“读” 上面,通过从口读出来,耳朵听进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经云: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就是说我们这一世界众生通过耳朵接收信息是最容易最快速的。也是最容易开悟的,何况还有加上前面戒和定的基础,智慧也就顺理成章出来了。读经教育可以说一步到位把戒定慧全修了!

一般知识性的书是机械性结构的,前面懂了后面才懂,整体是连贯的。而智慧的经典是通融的,圆融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读一部经典,里面的一字、一句你真正读懂了,那整一部经典你都读懂了。 “一经通百经通”也是这个道理,一部经典真正读通了读透了,那么所有的经典你都能融会贯通!这里的道理极其深奥!简单一点的理解就像现代科学家常说的全息论,个体包含着整体,整体寓于个体之中,事物任何一部分都能反映出事物的全部。如同中医的望诊单单从面部可观出一个人身体的全部状况;相学中的看相仅仅从掌纹可推知一个人整一生的命运流程;周易里的易象从地名可测出这个城市的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了只要你集中精力于一点,坚持下去肯定可以到达事物的真相,由一点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全部,一就是多!

明白了这一点深层含义,自然会对读经教育产生极大的信心,它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成圣成贤,它开辟了一条成圣成贤的简易之道。借用西方成功学的一句话:你每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